一、议论文考点要求
1、中心。准确把握题意。思想健康,感情真实,力求有新意。
2、结构。结构完整、严谨。层次分明,条理清晰。
3、语言。语言文字规范,文面整洁。能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表述通顺、连贯、得体,力求有文采。
二、论点
古人云:“文以意为先,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无论写什么文章都必须立论。立论就是针对客观事物或问题,直接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阐明其理由,表明自己的态度。
是一篇文章的灵魂、统帅,任何一篇文章只有一个中心论点,一般可以有分论点。
论点应该准确、鲜明,新颖
一篇文章的中心论点一般在首段的末句,或者在第二段开头出现,也可在第二段单独成段
三、论据
论据,是支撑论点的材料,是作者用来证明论点的理由和根据。通俗说,就是文章中“摆事实、讲道理”,所以,论据主要有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事实论据包括代表性事例(名人故事等),确凿的数据,可靠的史实等;理论论据主要是指文中使用的名言警句、谚语格言以及作者的说理分析等。
论据使用注意事项:
1、论据要准确。论据必须为论点服务,即观点和材料要统一,能证明论点。
2、论据要典型。不能用诸如“我同学就是一个这样的人”,同时论据更要丰富(多积累、 勤积累才能做到)
3、论据要丰富。
4、论据要新颖。新颖方能吸引人。选择新鲜的别人尚未用过的论据是金子,别人已用的论据你能变换角度 用是银子,别人经常用的而你又照搬照用的是石子。记住:写作文时,你能一下子想到的事例,别人也会一下子想到,所以就注定你的论据不够新颖了。
四、论证
常见论证方法:事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引用论证(道理论证)
论证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逻辑关系纽带。论点是解决“需要证明什么”,论据是解决“用什么来证明”,论证是解决“怎样论证”
五、议论文的结构
议论文的常见结构:
(一)纵式
1、提出问题(引论)------凤头
分析问题(本论)------猪肚
解决问题(结论)------豹尾
参考课文:
①《劝学》
提出观点:学不可以已
论述观点:学习的作用
解决问题:怎样去学习
②《齐桓晋文之事》
提出观点:保民而王
论述观点:
A·指出齐王未实行“仁政”是“不为”,非“不能”;
B·论出行霸道的危害。
解决问题:怎样保民
③飞逝的暮年
几年前,我购买了一款手机,感到十分满意。小巧美观,手感细腻,功能较全,使用起来方便快捷;特别是它虽已陪伴我三年多,但给我的感觉仍美好如初。一般认为手机的寿命在三年左右,而我这款手机无论从外相、还是内核看,应该还有较长的使用时间。可出乎意外的是,某一天突然发现手机运行慢了起来,我天真地认为是内存东西多了,影响了效果,于是清除了一些内存,数据显示可用空间还不小。虽如此,可没过几天手机像步入暮年的人,反应越来越慢,有时要用力滑屏才能滑动,有时呆滞要等几分钟才能重新运行。我打算再使用一段时间,趁放假去换一个。可没过几天手机居然黑屏死机了,让我深感意外。
真没想到,原认为至少还可用几个月的手机,却在几天内走完了它生命的旅程。由此看来,生命的行程不是匀速的,当它进入暮年,衰老是飞速且不可预知的。(提出问题或观点)
手机如此,人何尝不是。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刚步入老年,身强力壮,能吃能睡,感觉应长命百岁,可有时会突然每况愈下,没多久就溘然而逝,快得不可想象,快得让人感叹,只能为之惋惜。
我父亲的晚年也让我体会到生命进程是变速的。父亲是位农民,一辈子也没有离开土地,也许是劳动给了他强壮的身体,也许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有规律的生活让他吃饭香睡觉酣。年过八十八岁的他身体还硬朗,检查指标正常;还能下地干活,还能上街购物,吃饭走路像七十多岁的人。几乎是人见人夸,我们兄弟姊妹为之高兴,暗地里也乐观地认为老爸应该至少还能活五年,甚至更长。谁能想到刚过八十九岁,身体骤变,虽并没有得什么重症,但老年病缠上来了,到医院医治虽有改变,但还是不到一年就仙逝了,让我们直呼:人到暮年,身体变化太快了。
其实,不只是风烛残年的老者他们的暮年是“飞逝”的。即使刚进入花甲之年的人,也能感受到巨大变化。记忆减退明显,比如以前熟记于心的诗词也会记不起,走到楼下常会上楼再看看门关没关,走在街上遇到熟人总要想下才会叫出名字。身体衰退可感,比如钟爱几十年的运动只能无奈放弃,登山爬坡只能走走停停,搬点重的东西常会气喘吁吁。人的天地也开始变窄,比如不像以前那样喜欢广交朋友,不像以前那样喜欢与亲朋小聚,不像以前那样希望得到别人认可。总之,发现自己突然变化很大,时常感叹一年不如一年。这时年龄大一轮的人会告诉你说:“你还年轻,到了我这个年龄,你会感到一月不如一月呀!”这时年龄再大一些的人会告诉你说:“你还年轻,到了我这个年龄,你会感到一日不如一日呀!”
孔子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确,岁月的流逝片刻不会停止,片刻也无法挽留。如果把人的一生制作成一本日历,一天撕去一页,不管厚薄总有一天会归于零。特别是人到了暮年,日历会随岁月之风快速飘去。正因为如此,唯有把握今天,珍爱暮年,才会让它更有价值和意义。(分析问题)
当我们的父母步入暮年,我们不要认为他们身体还行,孝敬他们的时日还长,就把美好的孝心放在飘渺的明天。我们应该常回家看看,陪父母吃个饭,叙叙家常,关心一下他们的身体,倾听一下他们的唠叨,这样会让父母感受到天伦之乐,也会让我们体会到家的温馨。如果条件允许,我们应该趁父母身体尚可时,常带他们去领略下祖国的大好河山,满足他们“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愿望,让他们饱饱眼福,愉悦一下心情,用我们的真挚关爱和春天般的温暖增加他们生命的质量。
当我们也步入暮年,我们也应该过好每一天,不要自信地认为自己还行,离百岁还远呢,你可别忘了俗话说:“你真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即使上天赏你百岁,人越往后面走,逝去的时光越快呀,生活质量越差呀。
我亲爱的步入或即将步入暮年的朋友,请我们放下追求完美的执念,抛弃于身无益的杂念,摒弃计较得失的贪念。趁我们身体还行,为自己好好地活一活,让秋之枫叶更绚丽,让冬之梅花更芳香。(解决问题)
2、引——议——联——结
①小议“家庭教育”
《三字经》有云:“养不教,父之过。”这告诉我们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然而有一种声音甚嚣尘上,他们认为父母的主要职责是抚养,教育则是学校与老师的责任。
的确,学校在学生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担任着重要角色,但是不是意味着父母可退而不管不顾呢?显然,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引)
好的家庭教育,是孩子人生道路的导向标。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者,是孩子降世最初接触的人。因此,父母若不重视家庭教育,没有做好榜样,那么孩子也不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与思想,这将影响孩子的一生。若父母重视家庭教育,细心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与思想,教授给孩子礼仪,道德等方面的准则,那么孩子在之后的人生中也会因为这些早期影响而拥有正确的判断与选择,不会迷失在无知的人生旅途上。
好的家庭教育,也是孩子成才的基石。父母不仅当给予孩子物质上的丰足,更重要是给他思想上的涵养。北宋政治家司马光虽位高权重,但严于教子,很注重培养子女自律自立意识,写了传诵至今的《训俭示康》,还时时用历史上达官显贵之子颓废没落的反例去教育孩子。由于教子有方,司马光之子,个个谦恭有礼,不恃家富,人生有成。以致世人有“途之人见客止,虽不识皆知司马氏之子也”。由此可见良好的家教可以由外而内地改变一个人,使其“腹有教养气自华”。(议)
再看今日部分家长将教育之事全盘托给学校的做法,其弊害可想而知,家长应担起教育孩子的重任。同时,《家庭教育促进法》要求我们注重家庭、家教和家风建设,增进家庭幸福与社会和谐,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联)
当然,教育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程,仅有家庭教育是远远不够的。笔者认为,只有以良好家教为基础,家庭、学校、社会齐心协力,同抓共管,共筑教育事业,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结)
②这教育你受得起吗?
《四川新闻网》发表了一则有关“最牛高三班”的新闻。何以称其“最牛”?该班所有人均上重点线,且无一不上名牌大学,甚而美国麻省理工。对此,人们对此众说纷纭,褒贬不一。有人如是说:“这是教育的不公平!凭什么他们就享受优于他人的教育,凭什么他们就上清华北大,接受高等教育?人人都应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
我却不以为然,不,简直嗤之以鼻!要我说,这恰恰是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何出此言?且听我细细道来。(引)
首先,无可否认的是,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先天性的智力差异。每个人的智力,在出生时就已不公平。有些人天资聪慧,智力超常,一看就是当科学家的料;有些则不过是常人而已,甚而不过常人,即使接受再高的教育,也难有建树。这是不能矢口否认的事实。而目前的社会却无视这种差异,主张所谓的教育公平,妄图让傻子与天才共处一室,你说着这是幸福了傻子呢,还是委屈了天才?
其次,如若人人都要上清华北大,去追求所谓的平等受教权,那么清华就丧失了它之所以为清华的意义,哈佛不再是哈佛。高等学府其培养顶尖人才的作用也只能是天方夜谭。而如今的大学里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大学生无事可做,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只顾吃喝玩乐,不读圣贤书。有大学生竟戏谑说,上大学就是玩!呜呼!我们的大学都成什么样了?大学沉沦至此,我们该归咎于谁呢?我说,这就是所谓的教育公平惹的祸!没错,现在是人人都可以享受上大学的权利了,可是大学生在大学里究竟都学了些什么东西呢?吃喝玩乐,游手好闲,又是流水四年!(议)
我们应该明智而不偏执地看待教育公平问题,执拗地追求所谓的教育公平没有任何意义。强调智力先天性差异,但并不否认其后天性,所以在接受中低教育上,如小学,中学阶段,我们则应追求教育公平,因为在此阶段,每个人的智力水平尚未稳定而有发展的空间。但在接受高等教育上我们便要思虑了。要认识到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接受高等教育。你不能让一个逻辑思维能力贫乏的人去同未来的科学家跻身一堂讨论学术吧?推行乌托邦式的教育公平只会导致全面平庸!是科学家的料就应该进科学院,我们没那水平就要谦虚呀,别小心眼不服气!(联)
总之,是该公平接受教育,但也要看你受得起吗?(结)
(二)横式
提出观点——论述观点——重申观点
常见结构
1、并列结构
①分论点并列
闲时沏上一壶茶,在缕缕轻雾中捧起一本书,品着茶味,嗅着书香,反复咀嚼,品味着每一个字,每一句话,每一段文……这便是我闲时的最大乐趣。有人说,读书是一种艺术,读书可赶走寂寞的时光,读书可以丰富自我。是的,读书可以让人生充盈起来。
读书是一种生活的享受,会让人生充盈起来。它可以让人尽情享受精神的愉悦,五柳先生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就是这种美妙忘我感觉的写照。当你枯燥烦闷时,读书能使你走出寒冬,迎来春天的明媚;当你迷茫惆怅时,读书能使你心膛明亮,让你看清前行的路;当你心情愉快时,读书能让你发现身边更多美好的事物,它如春天的百花园,让你更加热爱生活,享受生活。是的,读书是一种最美好的享受。古人说“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我觉得书中还有调味剂,没有书的人生就像没有油盐调料的“佳肴”,食之乏味。
读书是一种自我的提升,会让人生充盈起来。有人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古人说“读书可以医愚”,这些警句告诉我们,学习可以提高自己,让自己变得更聪明。韩愈在《劝学》中写道:“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这里的“物”就是书呀!它告诉我们,借助书可以提升自我。英国哲学家培根曾言:“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自然哲学使人精邃,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学使人善辩。”这名言不也是明确告诉我们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重要意义吗?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都是通过读书改变了自我。“悬梁刺股”、“萤窗映雪”,他们终成就梦想。可见勤奋读书,提升自我是每一个人的毕生追求。读书是一种最优雅的素质,能塑造人的精神,升华人的思想。
读书是一种人生的感悟,会让人生充盈起来。一本书有一个故事,一个故事叙述一段人生,一段人生折射一个世界。书籍是浩瀚的知识海洋,遨游其中让人流连忘返,能让人品味世间百态、五味人生。读杜甫的诗使人感悟生活的辛酸;读李白的诗使人领悟人生的自信;读鲁迅的文章使人认清社会的黑暗;读巴金的文章使人感到未来的希望;读余华的文章使人知道活着本身就是意义;读铁凝的文章使你明白人性的纯洁。每一本书都是一个朋友,教会我们如何去看待人生,体悟人生。读书是人生的一门最不缺少的功课,阅读书籍,助我们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书是灯,读书照亮了前面的路;书是桥,读书接通了彼此的岸;书是帆,读书推动了人生的船。读书是一门人生的艺术,是一种精神食粮,是理想的阶梯。朋友读书吧!读书让我们人生更充盈、更精彩。
③论据的并列
高尚不需要理由
穿越历史的星空,常看到许多惊人之举,觉得意外,然后沉思,才感到意外后的背后是亘古不变的情理:高尚不需要理由。惟有高尚的心灵,才肯作出人意料的选择,这才符合情理。这不是偶然,这是一种必然。
(一)千载胡曲,琵琶声声传驿道
宫中传着可怕的消息,皇上要选宫女去与胡人和亲,其他的宫女惶恐万分,惟有王昭君不慌不忙。果然,几天之后,诏书宣布了选中宫女的名字,昭君也在其中。没有悲伤,没有无奈,有的只是一种坚毅与执着。她欣然登程,一路上,撒下了昭君悠扬的琵琶声。
许多人都感到意外,谁愿意离开繁盛的汉朝,去那个月亮和星星都万分温柔的地方?
然而,高尚不需要理由。王昭君的心中是一幅图景:大树下,百姓欢歌笑语;田野中,人民安居乐业。她高尚的品格决定了她出人意料的选择。这,无须惊讶。
(二)百年足迹,演绎出生命的华彩
新疆北部龟裂的土地上,行走着林则徐和他的下属。被革职候命的他等了一年,其间几次重病,最后等到的却是流放新疆的一纸圣谕。他强忍大起大落的悲哀,抵达伊犁之后,垦荒屯田,兴修水利,在百姓心中,竖起又一座不朽的丰碑。
感到意外的人说,林则徐呀,你这是何苦?你遭如此不公正的待遇,你应心灰意冷呀!
可是,高尚不需要理由。“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诗句,早已决定你的生命,即使流放之中也依然彰显华彩,照映千秋。
(三)惊人一跪,决不向忘却的诱惑屈服
1970年12月7日,波兰华沙,细雨蒙蒙,曾被划为犹太人区的地方,走来了一群陌生人。他们停在纪念碑前,既而是长久的伫立。其中一位突然双膝脆在碑前湿漉漉的大理石板上。原来,他是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这一跪,超越外交礼节,令身旁的外交官大吃一惊,却从此掀开了德国与波兰及世界各国人民友好关系的新篇章。
不必吃惊呀,有知耻之心的人才会有这一跪,有正视历史,敢于承担历史重任的高尚精神的人,才会有这一跪。
高尚不需要理由。谈到这些人的事迹,你也许会吃惊、意外。然而沉思之后,应当明白:高尚不需要理由。惟有敢作出意外之举的人,才能永远留在青史之中!
2、正反对比结构
①《师说》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②学然后知不足
雄鹰只有当它搏击蓝天时,才知道天空是多么辽阔,而自己又是多么的渺小;小溪只有在奔人大海时,才知道海洋是多么宽广,而自己又是多么微不足道;同样,-个人只有当他学得愈多时,才知道学海无涯,而自己学到的知识只不过是沧海之一粟罢了,他才懂得要永无止境地进取,用句俗话说,学然后知不足"。
有些人往往不愿意学习,不愿学习当然就与求知领域接触得少,也就不知道未知领域是多么深远奥妙。自然不会感到自己的不足,反而以为自己还很有知识。这正如井底之蛙,不愿跳出井口,不知天高地厚而自鸣得意。我国南朝梁文学家江淹,早年以文章著名,被誉为"江南才子",后来他不思进取,不愿继续学习,最后留下了"江郎才尽"的笑话。我国古代还有这样一则寓言讲的是-个楚国人学习驾船的故事。起初他的师傅在平静的水面教他,不几日,他便能操舟自如。于是他以为自己"尽操舟之术",不愿继续学习,就辞退了师傅。后来他驾舟到江里去,江里浪涛翻滚,他只落得"四顾胆落,坠桨失舵"的结局。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不深入学习就不能找到自己的不足,也就不能真正掌握一门知识。
相反,学习就能使人感到自己知识的不足,学得愈多,就愈感到不足。著名科学家芝诺曾经用一个生动的比喻来说明这个道理。他用一个圆的内部来表示自己已掌握的知识,而用圆的外部表示未知的知识,他说一个人知识越多,这个圆就越大,,这个圆的周长也就越大,与未知领域的接触也越大。因此,他对他的学生说:“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不知道的东西比你们多些。”这位科学家正是始终不满足,不断地进取,才在科学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学然后知不足,首先必须学,而且要不断地学,只有这样,才能获得较多的知识,才能更感到自己的不足,也只有永不满足,才能促使自己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进取。鲁迅先生说:“不满足是向上的车轮。”列宁说:“最有害的,就是自以为我们总还懂得一点什么。”巴甫洛夫说:“你们在任何时候也不要以为自己什么都知道。不管别人怎样器重你们,你们总要有勇气对自己说‘我没有知识。’”这些教诲,从不同的侧面告诉我们,要不断进取,永不满足。
朱熹有诗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如果把知识比作那渠中的清水,那么学习就是知识源泉的源头。只有永不满足地学习,才能使知识的源泉永不干涸,永远流出清澈的泉水,浇灌出智慧的花朵,结出丰收的硕果。
3、层进式结构
将中心论点进行分解,分成几个分论点,分论点之间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层次间可用表递进的关联词。
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②严于解剖自己
A、严于解刻自己,对自己要有自知之明。
B、严于解剖自己,光有自知之明还不够,还要勇于自我批评。
③想和做
中心论点:将想和做结合起来
A、一事不做,凭空设想,那是“空想”。
B、不动脑筋,埋头苦干,那是“死做”。
C、无论什么事情,工作也好,学习也好,“空想”和“死做”都不会得到进步。想和做是分不开的,一定要结合起来。
△另外,有人主张将纵式结构归于层进式。
(4)先驳后立
①《拿来主义》
②《感悟幸福》
什么是我们想要的幸福?是拥有无穷的财富,是成为别人眼中的“风景”,还是得到别人仰慕的地位(提出问题)
古往今来,无数人执着追求着各自心目中的幸福。
嗜财如命的葛朗台,拥有堆积如山的金子,这算是幸福吧!但当看到年老体衰的他,坐在轮椅上,盯着存钱的密室,甚至在生命最后一刻,仍念念不忘他积攒的金子时,你觉得他真幸福吗?这样的做了金钱奴隶的“幸福”是多么可悲。正如小品《不差钱》中调侃那样,人生最大的悲哀是人死了,钱没用。
渴望进入上流社会的马蒂尔德,在戴上项链做着幸福梦的同时,却没想到幸福是那样短暂而虚幻,她为她所谓的幸福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这种渴望成为别人眼中“风景”的人,恐怕不会有真正的幸福。因为虚荣即使开了花,也结不出甜美的果实。
嫦娥怀抱着幸福的梦想,飞上九天,成了月中仙子,她是否感受到做神仙的幸福呢?也许不尽然,她独守着寒冷的“广寒宫”。由此推之,现实中那些身居高位,享尽荣华的人,真正幸福吗?也许不尽然,可谓“高处不胜寒”呀!
君不见许家印就住在“广寒宫”。他纵横商海几十年,曾登上中国首富的宝座。拥有金钱,美女,荣誉,地位,叱咤风云,名噪一时,令人仰慕,这算是“成功”人士,应感到幸福满满了。可他真感到幸福吗?当他意识到自己打造的大厦将倾之时,有多少个夜晚难眠?当他身陷囹圄之时,有多少眼泪偷偷流下?
我不禁暗问自己,这是我们想要的幸福吗?你也许会摆摆手,说:这种为“哨子”所累的生活不是真正的幸福,这不是我们想要的。
在现实中,人们往往喜欢用世俗的眼光来看待幸福,认为拥有金钱,美女,财富、地位等名利才算幸福。诚然,这些东西可给人带来幸福,但我认为这不是幸福的真谛。其实,幸福不仅是物质的,更应是精神的,它甚至是你心灵的感觉。
基于此,对于平凡的我们,不要奢望别人物质上的幸福,嗟叹命运的不公,责备生活的不顺。其实,我们是幸福的,我们应常常提醒自己幸福着,因为即使在寒冷的日子里,只要心中有阳光,心就会温暖光亮,就会感到幸福。可有些人呀,本来生活在幸福中,却不知是幸福,怨天尤人,牢骚满腹,这是多么愚蠢可叹!
我们也不要眼羡别人的幸福,而应是用心去感受幸福,用乐观的态度去拥抱幸福。正如著名作家毕淑敏说,当我们一无所有时,我们也能说,我们幸福着,因我们还有健康的身体;当我们不再健康时,我们也能说,我们幸福着,因为我们还有一颗健康的心;甚至我们连心都伤了,但我们仍可大声说,我们幸福着,因为我们曾幸福过。其实,这种热爱生活,享受生活,阳光向上的人,就是真正的幸福者。(先驳后立,分析问题)
什么是我们想要的幸福?答案很复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识。正如莎士比亚说:“一千个读者眼中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我认为,不做欲望的奴隶,懂得满足,热爱生活,简单快乐,这就是我想要的幸福。(解决问题,亮出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