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常识>

二仙传道是什么生肖(二仙传道:为道义而献身值得敬畏)

时间:2024-11-06 08:22:38


“二仙传道”所讲的“二仙”,一般指嵩山脚下孤竹国二子,伯夷、叔齐。这弟兄两个在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被孔子称为“古之贤人”;孟子称之为“天下之大老”;荀子评价二人“名声若日月,与舜、禹俱传而不息”;被大众称为“和合二仙”。伯夷、叔齐的道德精神构成了华夏民族文化的核心内容,并广为传颂。自古至今嵩山一带流传着歌颂和合二仙的歌谣:

昔日里有个二大贤,兄弟们推诿让江山;

   兄让弟来弟不坐,弟让兄来兄不担。

   从清早让到天晌午,从晌午让到三更天;

   前门逃走了大太子,后门逃出二英贤。

   无处走来无处去,两人来到首阳山;

   首阳山上见了面,兄弟抱头哭皇天。

   正哭着来天变色,鹅毛大雪下的欢;

   雪下七天并七晚,平地积雪三尺三。

   饥了吃点松柏籽,渴了山下饮清泉;

   吃不饱来穿得单,兄弟饿死首阳山。

   姜子牙带来封神榜,封他和合二神仙;

   立下石碑盖好庙,庙址就在登封县。

   这是前朝一笔古,一朝一帝往下传。


这首歌谣在嵩山地区,妇孺皆知,家喻户晓,一直传唱了几千年。和合二神仙的意思是阴阳和合,天下和合,方能天人一体,也指伯夷、叔齐的道德精神与天地共存。现在一些老农在上地干农活的路上,还用指头敲着锄把唱着这段戏。据戏曲界的专家考证,《首阳山》的整场戏没有记载,或者不知何时失传,而这段唱词却永远地流传了下来。现如今在古孤竹国遗址(今登封安庙村)周围的南城子、海河湾、铁炉沟、南寨、段村等或嵩山地区40岁以上的人,都知道老辈子传下来的弟兄两个让江山的故事,就在这里。

故事大意是这样的。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父亲想把王位传给叔齐,到了父亲去世以后,叔齐要让位给伯夷。伯夷说:“这是父亲的遗命啊!”于是便出走了。叔齐说:“按传统行事,传长不传幼啊!”也不肯即位而出走。国人只好立孤竹君的第二个儿子为王。

二人在嵩山洞中(现二仙洞)隐居起来。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率军东进至孟津去征伐商纣王。伯夷、叔齐听说后,从嵩山赶到孟津拉住周武王的马谏阻道:“父亲死了却不安葬,反而大动干戈去打仗,这难道是孝的行为吗?身为臣子,却要去杀害国君,这难道可以算做仁德吗?”武王反问:“依你之见,该如何?”二人答:“你应该用崇高的德行赢得天下。”周武王左右的士兵准备杀掉他们,太公姜子牙说:“他们是义人啊!”扶着他们离开了。

周武王摧毁了殷商的暴虐统治,天下都归附了周朝,而伯夷、叔齐却认为这是很可耻的事,为了表示对殷商的忠义,不肯再吃周朝的粮食,从嵩山北行隐居在首阳山中,靠采食薇菜充饥度日。两年后,武庚叛乱,劝二人共同恢复殷商,伯夷、叔齐不愿为伍。使者问:“为何叩马而谏?”伯夷、叔齐答道:“为万世之君臣也。”使者又问:“那你怎么办?”答曰:“有死耳。”使者质疑道:“有死何以采薇为?天下周之天下,则山也周之山也,薇也周之薇也,采薇而食,无乃欲故死而求生乎也!”于是,从此不再采食薇菜。到了由于饥饿而将死的时候,作了一首歌,歌词说:“登上那西山啊,采那些薇菜呀!以暴臣替代暴王啊,却不知道其中的过错呀!神农、虞舜、夏禹互相禅让君位的先圣时代啊,转眼依然消逝,哪里是我们的归身之所呀!啊,永别了,永别了!生逢无道乱世,命运何其衰薄,怎不令人悲叹哀伤?”伯夷、叔齐终于饿死在首阳山中。为道义而献出自己宝贵生命,后来姜子牙封神时,将二人封为和合二仙。

伯夷、叔齐的事迹包含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之“八德”,他们所希望的社会秩序应该是人人平等,人人遵循道德,没有压迫,没有剥削,要以高尚的道德赢得天下,拒绝杀戮,拒绝尔虞我诈,拒绝流血事件的发生。至今在嵩山一带为敬仰伯夷、叔齐的道德精神,建有多个二仙庙,另有古孤竹国遗址,明代古孤竹国碑刻,二仙洞,首阳山,伯夷、叔齐墓等文物遗存和文献记载。宋代李唐的采薇图是以殷末伯夷、叔齐“不食周粟”的故事为题而画的。犹如“二仙传道”。

成语“二仙传道”:指两位神仙一起传授道法。比喻两人秘密地配合做成某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