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常识>

云深不知处上一句是什么(贾岛拜访隐者无果,写下一首充满禅意的诗)

时间:2024-11-06 08:52:31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

——唐·贾岛·《题诗后》

唐代诗人贾岛说,他的这两句诗是构思了三年的时间才写出来的,只要一读起这些诗句,就情不自禁地流下眼泪;如果连他的好朋友都不能不欣赏这两句诗的话,他就打算退出诗坛,隐居山林,以度残年,做一个不再过问世事的隐者了。

有一回,贾岛去长安城郊外,拜访一个叫李凝的隐者。他沿着山路循迹而去,好不容易才来到李凝的家。这时已经是新月初升的时分了,他的敲门声惊醒了树上的小鸟。

可诗人等了好久,也不见主人开门,原来这天李凝正好外出,不在家,所以贾岛就将一首预约诗写在便条上,期望李凝回来时能看到。这首诗就是《题李凝幽居》: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因为寻访李凝不遇,贾岛无奈之下,只得骑着毛驴返回长安。途中,他想起即兴写成的那首小诗,觉得颔联中的“推”字用得不够贴切、不够准确,或许改用“敲”更恰当些。贾岛骑着毛驴,一边吟咏,一边做着敲门、推门的动作,不知不觉进了长安城。

大街上的人看到他这个样子,都感到十分滑稽。这时,诗人韩愈的车马迎面而来。行人都纷纷避让,贾岛还骑在毛驴上,比划着诗歌,避之不及,竟然与韩愈的车马撞了个正着。

韩愈问贾岛为什么如此失态,贾岛就把自己做的那首诗念给韩愈听,但是其中一句拿不定主意是用哪个字好。韩愈得知实情后,不但没有生气,反而与贾岛认真“推敲”起来。

韩愈认为,月夜访友,即使人家的门没有关闭,也不能鲁莽撞门,敲门代表你是一个有礼貌的人。而且一个“敲”字,使夜静更深之时,多了几分声响,静中有动,岂不更显诗意?

贾岛听了连连点头,两人因此事结为好友。一位是行吟诗人贾岛,一位是文坛巨擘韩愈,这件事情发生在两位大诗人身上,传为文坛的一段佳话。而“推敲”由此也成为脍炙人口的常用词,用来比喻做文章写诗或做事时,反复琢磨,反复斟酌,精益求精,才能得到最佳。

贾岛的《题李凝幽居》虽只是写了作者走访友人未遇这样一件寻常小事,却因诗人出神入化的语言,而变得别具韵致。诗人以草径、荒园、宿鸟、池树、野色、云根等寻常景物,以及闲居、敲门、过桥、暂去等寻常行事,道出了人所未道之境界,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

贾岛作诗锤字炼句精益求精,布局谋篇也煞费苦心。这首诗就是他视艺术为生命,全身心投入,执着追求完美境界的精神风貌的真实写照。贾岛“两句三年得”“僧敲月下门”的精益求精的诗歌创作精神可以说是他一生的写照,这种精神使他成为晚唐“苦吟”诗的代表诗人,甚至成为后人的偶像。

贾岛写诗,以刻苦认真著称,“苦吟”诗人对贾岛来说是一个精准且贴切的身份标签。也正是由于他的刻苦努力,才得以弥补其天分与词情的不足,使他终于在众星璀璨的唐代诗坛赢得一席之地,并且留下许多蜚声诗坛的千古名作。

在贾岛的诸多诗歌中,还有一个专门以“寻隐者不遇”为主题的诗歌,这首诗描述的是同样是寻隐者不遇的事情,贾岛选择了容量有限,却能以小见大的、难度很高的五绝体裁。

这首诗总共四句,仅二十字,但有问有答,且所问之人、事、访友地点、所去之处,均一一交代清楚,语言十分简练,明白如话,亦可见诗人精益求精的诗歌创作风格。全诗答句中包含问句,使本来六句才能表达的诗歌浓缩为三句,给人一种清新,明快之感。原诗如下: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寻隐者不遇》是唐代著名诗人贾岛所创作的一首问答诗。该诗遣词造句通俗易懂,笔简却意繁,表情达意内涵深刻,是一篇难得的语言简练但寓意深刻的诗作。

诗人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他去山中寻访一位隐者,询问年少的学童,学童告诉他师傅去山中采药去了,可是山中烟雾缭绕,不知师傅行踪的故事。全诗措辞只有二十个字,语言平淡无奇,却把诗人寻访不遇的焦急、遗憾心情,刻画得酣畅淋漓。

作为抒情诗,环境、人物、故事情节一应俱全,内容非常丰满充盈。诗人以行吟的方式选用了问答体,与平常的问答诗歌中的一问一答、几问几答不同,诗人采用的是寓问于答的方式。

这首诗的抒情表意巧妙之处在于诗人于平淡的话语中表达了深沉的情感。一般的访友,若未能如愿见到,一般都会扫兴而归了。但在这首诗中,诗人首先询问隐者是否在家,在被告知不在后,诗人并没有就此罢休,而是接二连三地开启了询问模式。

《寻隐者不遇》诗意虽然简单,表意却纷繁复杂,更加彰显其所要表达的情感之深刻恳切。同时这三问三答,层层递进,情感表达跌宕起伏。

此诗以“松下”二字开头已经点明了隐者住处的特征,既到隐居之处却问童子,已含不遇之意,第二句正面写了不遇并交代隐者不是去做别的事,而是去采药,采药是一件很能表现人物品格的事情。

诗人说他没有遇到隐者,那他遇到了什么呢?首先是“松”,松是隐者世界不可或缺的元素,古代文化的山林之趣几乎可以用松作为它的视觉符号。

东晋陶渊明似乎更偏爱“菊”,但陶渊明诗集中的菊意象也仅有七次,而松意象却出现十二次。如“翳青松之余荫”,“抚孤松而盘桓”,“青松夹路生”,“冬岭秀孤松”,“青松在东园”等诗句,都是清晰明了的松意象,这些形形色色的松意象也正是高洁的隐士形象的象征。

最后两句明确交代他的不遇,只在此山,去之不远,隐者似乎有迹可循,但诗人又说山中云雾缭绕,不知道他的行踪。

因为隐者的隐居之地远离城市喧嚣,深幽旷远,加之层峦叠翠,古木参天,暮色沉沉,云雾缭绕,似有非有的山态云情,让诗人打消了进一步寻找隐者的念头。诗人来到这样的栖居地,也会对隐者的生活方式感同身受,这同时也体现了贾岛闲逸疏野的诗歌艺术风格。

从表面看,这首诗似乎显得平淡无奇,实则色彩鲜明。苍翠劲松,悠悠白云,苍翠与洁白,松树与白云,这些意象叠加与色调对照形象生动地烘托出白云深处的隐者形象。

全诗始终没有出现隐者的身影,却处处包含隐者的形象,苍翠的松树寓意隐者的苍劲风骨,白云,飘渺虚无,行踪不定。诗中的隐者远离城市喧嚣,与世无争,在山中以采药为生,有着超凡脱俗的人生境界。所以诗人贾岛对这位隐者有着满怀的钦慕之情。

诗中白云显其高洁,苍松赞其风骨,写景中也含有比兴之义。惟其如此,钦慕而不遇,就更突出其怅惘之情了。另外,诗人独自来到这超尘绝俗的青松白云之间来寻访隐者,其原因也是耐人寻味、引人遐想的:倾慕而不遇,更突出诗人的怅惘之情。

这首诗虽然只有简短二十个字,却涉及了三个人物:诗人、隐士和童子。从诗题可知,隐士是这首诗的主角,他是诗人想要拜访的对象,但是全诗都是诗人和童子之间的对话,并没有出现隐者这个人物。

诗人匠心独运,采用寓问于答的方式,把自己寻访不遇的焦急、失落的心情描绘得淋漓尽致。事实上,这首诗里的所有意象都与隐士有关,都是用来衬托隐者这一主角人物的,诗中白云、苍松都是用来形容隐者高洁品行的代名词。

诗题寻隐者不遇,更加衬托出寻访者对隐者的倾慕高仰之情。隐士是这首诗中最突出的核心人物,其余的人和事物都被认为是背景。这首诗之所以经久不衰,流传至今,是因为这首诗遣词通俗简单,却情深意切,寓意深刻。

贾岛出身寒门,早年做过僧人,法名无本,三十四岁还俗后多次应进士试。他用行吟、苦吟的方式敲开了诗歌的大门,却始终未能敲开科举的大门。科举落榜的辛酸与无奈,贾岛可谓是深有体验。

因此,贾岛的诗中既有科举落第的惆怅,如《下第》一诗中的“知音逢岂易,孤棹负三湘”;也有怀才不遇、功业难成的无奈,如《病蝉》意识中的“拆翼犹能薄,酸吟尚极清”。

贾岛屡举的目的,自然是要实现其人生理想和社会价值,首先当然是改变生存状况。因落第而惆怅、愤慨,本来就是人之常情,贾岛之前或之后的学子都是抱着这种积极入世的态度的。

但接踵而来的科举落第的经历让贾岛产生了强烈的归隐与出世之念,哪怕仅仅感受一下隐者的潇洒出尘,以使自己获得暂时的超脱和忘却也是好的。所以,他的诗中就有了对隐者的追寻,但寻而不遇的过程和结果,会让诗人心中的惆怅与失望之情进一步加深。

从《寻隐者不遇》这首诗来看,一般的访友,如果知道主人不在家,也就自然扫兴而归,而贾岛一问之后不罢休,又继续二问三问,简笔写繁情,愈见感情之深切,说明诗人已经将这位隐者的生活方式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很钦慕这位老先生,想与他结为朋友。

贾岛需要的是一种脱离现实的超脱的虚幻生活,他并不留恋功名利禄,只追求一种心灵上崇高的境界。

从贾岛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来看,较多的是僧人和友人,都比较淡泊恬静,超脱于尘世,甚至连他诗中的形象也似隐士,如《题皇甫荀蓝田厅》中的“久别丹阳浦,时时梦钓船”的隐者皇甫荀,再如《送邹明府游灵武》中“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的隐者邹知县。这种反复出现的对隐者的赞赏,很大程度上是诗人贾岛对归隐意愿的隐晦写照。

这种对隐逸的向往,应该来源于贾岛早年为僧的经历和后来的人生际遇。在圭峰草堂寺里,贾岛写过一首《送无可上人》,诗中的”无可上人”,其实是贾岛的从弟,当时无可上人到东南远游,贾岛殷勤相送,于是写下了这首著名的送别诗。

诗中有名句“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这两句是贾岛生平得意之语,也体现了贾岛对禅意的领悟:独行潭边,形影相随,不免使人感悟到豁然开悟的禅意。

再如《夕思》《秋暮寄友人》等诗作中,读者都可以看到贾岛在现实的困顿之后不断流露出的对隐居与出世的向往之情,这些诗作已足以佐证人们对《寻隐者不遇》的反思性阐释了。

当贾岛人生失意,精神困顿失意之际,对禅意的领悟和对隐居的向往成为他精神的慰藉,诗人希望返归大自然的寂静,加上内心喜好幽静的性格,与禅意有关的事物在他的笔下颇具独特的艺术魅力。

而另一面贾岛又积极用世,以儒者入世的情怀又使诗人孜孜不倦地追求,这两条无法相交的平行线却在贾岛的人生中交织在一起,以致让归隐的情思与士大夫情怀深深地镌刻在他的诗歌中。

这便是贾岛诗歌的独特艺术价值所在,也是贾岛内心独特的精神之所在。在历史的星空与长河里,贾岛的诗歌以另一种形式温暖着人心。

所以,当我们重读贾岛的这首《寻隐者不遇》时,含蓄蕴藉、意蕴无尽的感觉就特别强烈。贾岛一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而对于作诗却有着矢志不移的热情。他苦吟,他行吟,但他的兴趣和创造力的投向,往往只集中在表现那些幽静、闲雅、空灵、充满禅意的生活场景。

贾岛殚思竭虑去精细摹写的场景,就像《寻隐者不遇》中的苍松和白云、追寻和不遇一样,大概率都是他人生经验里尤能引起自己珍视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