碉楼是一种集防卫、居住于一体的多层塔楼式中国民居建筑。它起源于明朝后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达到鼎盛,因其外形和功能像一座碉堡而得名。碉楼在中国很多地方都有,而以广东开平一带的碉楼最为有名。开平碉楼大都建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那时的开平位于新会、台山、恩平和新兴四县边远交界之地,有着“四不管”之称,社会秩序比较混乱,再加上地势低,每逢暴雨就会涨水,人们只能逃往高处才能求生,于是当地人大量兴建碉楼,一可防匪,二来也能防涝,一举两得。
自力村位于开平市塘口镇,是世界文化遗产地之一, 这里集中了15座风格各异、造型精美的碉楼,是开平碉楼兴盛时期的代表作。
目前自力村已经成为一处旅游景点,从检票口到村里还有一小段路程。
村口处有一大片莲池,池边可见一幢幢碉楼。
这里是留影的最佳拍摄地
开平是个侨乡,以前下南洋谋生的开平人在外打拼,赚到钱后纷纷寄回家乡建楼。他们按照自己的意愿,选取不同的外国建筑式样融合到建筑中,因此这里的碉楼中西合璧,风格多样。
碉楼从使用功能上可分为居楼和更楼等类型
从建筑材料上可分为石楼、夯土楼、砖楼和钢筋混凝土楼等。
这是自力村最有名的“铭石楼”,一座建于1925年的碉楼,由主楼、副楼和庭院组成,具有居住功能,也有防御功能,是早期居住型碉楼建筑的代表,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穿过庭院的大门走进“铭石楼”,参观碉楼的内部结构。主楼一楼大门外焊着结实的铁栅栏,这是碉楼的第二道关卡。
跨过铁栅栏,抬头仰望,可见天花板上有射击方孔,如果有匪徒闯过铁栅栏,主人还可以从上往下开枪。
一楼一般为厨房,设有大灶台。
厅堂的布置颇为讲究,可惜游览时人太多,无法拍摄大厅的全貌,只能贴一张网上的照片弥补一下。
这座碉楼一共有五层,总占地面积600平方米,每一层楼都有个长方形大厅和若干个房间。
房间内的摆设
这是二楼大厅地板上的枪眼
一楼大厅后部还有一道铁栅栏
再看一下“铭石楼”的外观,第五层楼的正面为宽阔的长廊,四角的悬突部分为“燕子窝”。燕子窝为一平方米左右的小空间,上面设有多个射击孔,可以从各个角度(包括地面)观察敌人并准确射击,还可以透过地上的枪孔浇石灰、滚油和开水下去,防御性杠杠的。
楼顶的中央建有六角琉璃瓦凉亭
顶层阳台视野极佳,可以俯瞰周围的景色。
放眼望去,田间地头可见不少碉楼,它们仿佛一座座碉堡,傲然挺立。
村口处的普通民居群
下面是站在“铭石楼”屋顶拍摄的碉楼
每一座碉楼从外表上看都固若金汤
离开“铭石楼”,继续前往参观其它碉楼。
这是“叶生居庐”,建于1930年,主人为旅港同胞方宽广(叶生),建筑分为主楼和副楼,总占地面积221平米。
主楼高四层,砖混结构,外墙水泥批荡,楼房造型简洁,强调了居住的舒适性,它是自力村早期“庐”建筑风格的代表。
与“铭石楼”的整堵墙不同,“叶生居庐”大厅后部有可以敞开的隔断门,这种设计令屋内的通风和透光更好,很适合岭南地区炎热潮湿的天气,住起来也会更加舒适。
楼上的大厅正面开有两个大窗,光线和通风都很好。房间的门基本上都开在大厅,参观时并没有看到厕所,不知碉楼如何解决日常下水问题。
继续登上四楼的大长廊
这里同样可以环视周围的其它碉楼
自力村还有不少碉楼没有对外开放,它们默默地矗立在田野之中。
穿过楼道,来到另外一座对外开放的“澜生居庐”。
“澜生居庐”建于1936年,由主楼、副楼和庭院组成。主楼高三层,混砖结构,三间两廊布局,占地332平米。
大厅内部的天花板和隔断做得特别精美
一楼厨房有大灶台,墙上还有灶神的神位。
这是外面的庭院,中间还设有喷泉。
自力村只是开平碉楼比较典型的聚集地,车子行进时,道路两侧经常可见一幢幢碉楼,有时看到漂亮一点的我们会停车走进去参观。
这些地方虽然不是旅游景点,但碉楼也非常精美。
这是路边田野中的一幢碉楼,拉近镜头,可以看到“燕子窝”上各个角度的射击孔。
从这个角度可以更好的看清楚“燕子窝”
那个兵荒马乱匪徒肆虐的年代已经过去,这些遗留下来的碉楼仿佛是凝固的历史,向世人展现了一百多年前开平人的生活状态,以及他们对家园和美好生活的捍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