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常识>

200师人数及装备是什么(抗战时期的200师能打败日军一个联队吗?)

时间:2024-11-16 08:26:18

谈到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的中国军队,200师是一个比较出名的部队。200师是中国第一个装甲师,同时在抗日战场上也南征北战多次参加著名战役,出镜率很高。但是与大家想象的不同200师在抗战的大多数时候并非是装甲师。



1938年1月陆军第200师正式组建,师长是原装甲兵团团长杜聿明担任,副师长由战前留学德国的邱清泉担任、参谋长为彭壁生(后为廖耀湘),全师下辖四个团,其中1149团和1150团为战车团,1152团为机械化步兵团,52团为炮兵团,全师的编制为19180人,按照编制全师有各种车辆3268辆,其中坦克300辆,装甲车38辆。步马枪3209支,轻机枪213挺,重机枪41挺,迫击炮92门。但按照该师当年5月份的统计,无论是人员还是车辆都是不满编的,官兵实有人数为18742人,比编制人数少438人,人员差距还不是很大。但是在车辆上的差距就很明显了,全师实有车辆1089辆(其中战车219辆、装甲车33辆)。在普通武器上也是存在差距的步马枪实有2066支,轻机枪137挺、重机枪24挺,战防炮18门,迫击炮就根本没有。



通过上面两个数据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到一个问题,那就是200师虽然人员大体到位了,但是在武器装备,车辆上离真正有战斗力还差很远。这也是为啥200师虽然组建了很久,但一直没能获得一个整体出战的机会。



其实在当时来说200师确实算是走在当时军事发展前列的部队。部队的编制很有德国血统,基本上就是按照德军战前的装甲师编制来配置的。当然不同之处是由于当时中国军队保障体系的落后,200师的师属保障单位要多很多,有专门的修理工厂,还成立了野战医院、卫生队、消防连、兵站、准备营等单位。这样做的好处是自给自足的,管理方便,有啥问题自己就能解决,但问题是,保障单位多了,战斗人员自然就少了,战时一个机械化步兵团,既要配合战车单位作战,还得负责掩护这些保障单位,兵力是肯定不够的。另一个问题就是200师的炮兵问题,虽然200师下属一个炮兵团,但52团装备的却是反坦克炮,并未如德军那样装备野战榴弹炮。这就造成200师的支援火力并不理想。


戴安澜


在200师成立时,中国并没有现成的装甲作战经验,所以主要是靠英、德两国的军事顾问来组织训练并进行管理。当时的命令是“严令自师长以下各级官长皆须能服从顾问之指挥训练。”但是随着德国顾问退出中国,200师的情况也发生了变化,1938年11月,军政部命令以200师为基干组建新11军,11军由200师,新22师,77师组建。最大的变化就是将200师的装甲单位全部抽调,另行组建军直属装甲兵团(下辖四个战车营),原先的步兵团和补充团改编为两个步兵团,然后又新组建了一个步兵团。200师的汽车单位也都抽调出来组成了军属汽车团(下辖4个营)。从这时开始200师彻底从装甲师变成了步兵师,后面经过调整200师的编制和番号也发生改变,下辖的三个团分别是598团599团600团。


杜聿明


按照1939年的档案统计200师的编制为,3个步兵团,1个炮兵营,一个工兵营,一个辎重营,一个骑兵连,一个战防炮连,一个通信连,一个特务连,一个野战医院,一个卫生队。这个编制是纯步兵师的编制,按照编制200师是有一个炮兵营装备12门山炮,但是在很长的时间之内,200师的炮兵并没有得到落实。到了1939年下半年统计人员武器实力时,200师当时的编制兵力是9174人,配置步枪2500支,轻机枪172挺、重机枪54挺、迫击炮18门。200师的装备却并不满编,只有步枪只有2103支,轻机枪108挺,重机枪32挺,迫击炮16门。可以看出每一项装备都比编制要少一些,这也是当时中国抗战的无奈,即便是嫡系主力部队,武器装备与编制实力都存在差异,这时因为刚刚进行完武汉会战,各部队的损失都很大,军工生产一时难以满足前线部队的需求,给前线部队的补充存在延误。



当然作为中国军队的精锐,200师在武器装备上还是有优待的。比如在1941年军委会第4期整训中200师虽然还是配属迫击炮,但是作为主力师200师额外多配属12门,全师迫击炮的数量达到了30门,除了原有配属的175个枪榴弹发射筒之外,除此之外还额外多配属了54个掷弹筒。这两项配置和昆仑关之后中国军队的总结有关,在昆仑关作战中中国军队认识到掷弹筒和枪榴弹作战效用很大。尤其是在山地作战中,这两种武器更能发挥作用。当然作为技术兵器,掷弹筒和枪榴弹对于普通士兵或者是行伍军官来说上手难度比较大,但是200师作为嫡系部队,军校生的比例比较多,所以这两种技术装备往往能在战斗中发挥较好的效用。根据1940年末的统计,200师共有步枪2468支,轻机枪176挺,重机枪52挺,迫击炮30门,掷弹筒54具,枪榴弹162具。各项武器比编制数存在很小的差距。



同时期的其他部队却很难达到这个标准。比如第五战区的东北军55军每个师的步枪只有1300支,轻机枪只有86挺,重机枪只有19挺,迫击炮只有12门,与作为战略预备队的第五军200师比差距极为明显。更有甚者孙震的川军41军,步枪虽有1700支,但还夹杂着不少抗战前生产的川造步枪。可见杂牌军在武器上,无论是质还是量都和嫡系部队存在很大的差距。



但即便200师是中国军队中装备比较好的部队,但同日军相比依旧不占优势。进入抗战中后期,在正面战场上对于中日的战力对比最乐观的估计也不是一个中国师能顶住一个日本师团,而是定位为一个中国师能对抗日军一个联队。但在实际作战中中国军队一个师却很难扛住日军大队级的攻击。下面笔者就为大家对比一下,国军的王牌师与日军的甲种联队差在哪里。


进入抗战中期之后日军也由原先的四联队师团改成三联队师团,这点和中国军在1939年后由四团制改成三团制颇有异曲同工的意味,都是增强部队的灵活性。但与中国军队不同的是,日军的在编组新的编制中还强化了甲种师团联队配属,比如1937年的步兵联队下辖联队部,联队炮中队,速射炮中队,三个步兵大队。而新编制的甲种师团步兵大队增加了一个125人配属105匹马的行李中队,联队层面增加一个行李中队,一个通信中队,一个骑兵小队,一个作业队。这样一来,日军联队级的作战能力就更强,很多时候一个联队,就能作为单独的战役部队进行使用。



按照新编制的日军联队每个联队有12个步兵中队,4个行李中队,一个配属4门41式75毫米山炮的联队炮中队,一个配属94式37毫米速射炮,11年式37毫米平射步兵炮,2门92式步兵炮的速射炮中队,三个配属8挺92式重机枪的机枪中队。按每个步兵中队190人,有130支步枪,9挺轻机枪,9支掷弹筒。一个日军联队的步枪数目在1500支以上,重机枪24挺,轻机枪108挺以上,掷弹筒76具,92步兵炮8门,97速射炮2门,37平射炮2门,75毫米山炮4门。



这样的火力与中国军队的王牌师部队比,虽然在步枪机枪上略有不足。但是日军在火炮上往往有压倒性的优势。中国一个师的火炮也就只有30门82毫米迫击炮,就威力和射程来说是远不及日军的75毫米山炮的。更别说日军在进攻作战中一个联队经常配属师团级的重炮支援,所以即便是最精锐的中国师遇到日军联队表现好的往往只有招架之力,而在正面攻坚中,中国军队一个师是完全没有把握对日军一个联队战而胜之。这还是嫡系主力部队的情况,而到了杂牌军很多时候遇上日军大队都不能保证胜利,在1944年的豫湘桂会战中常出现日军一个大队击溃中国军队一个师的情况。这其中除了武器装备的因素之外,笔者认为兵源素质和日常训练更是两军战力悬殊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