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常识>

沙皇俄国的历史(沙皇俄国简明史)

时间:2024-09-14 10:48:01

俄乌冲突以来,我们北方大邻居的热度一下就烧起来了。但听到的消息越多,很多人就越发觉得对俄罗斯的历史与现状并不了解,甚至很陌生。其实这很正常,在接受义务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学习的世界史是以欧洲历史为中心的,俄罗斯虽然今天领土面积极大,但在世界史的占比极小,不特别关注的话的确会感到很陌生。

我就斗胆用一篇小文章简单叙述一下十月革命之前的沙俄历史,并在其中穿插说明一下俄乌冲突的历史脉络,希望为各位朋友增长一点见闻和谈资吧。

罗马帝国全盛时期,骄傲的罗马人把与他们同时期生活在欧洲的斯拉夫人、日耳曼人、凯尔特人称为三大蛮族,其中,生活在广阔的东欧平原上的斯拉夫人被称为东斯拉夫人。今天的乌克兰人认为,第聂伯河是东斯拉夫人的摇篮。其实,东斯拉夫人是今天的历史学者给安放上去的名字,当地部落众多,互不统属,非常分散,而且还处在氏族社会的发展阶段。

平静的放牧生活很快被战争打破了,匈奴人在汉朝军队的不断打击下,逐步西迁,给东斯拉夫人带来严重的威胁,邻近的各个部落逐渐联合起来,抵抗匈奴人。在这个过程中,来自第聂伯河一条支流罗斯河流域的部落,罗斯部落表现突出,逐渐取得了这个部落联盟的领导地位,进而以罗斯为名指代了整个民族,也就是今天的俄罗斯民族。今天的俄罗斯人认为,全俄罗斯民族包括大俄罗斯人、小俄罗斯人(乌克兰人)、白俄罗斯人。大家会注意到,明明是“罗斯”,为什么今天都叫“俄罗斯”呢?

“罗斯”这个名字,明朝时中国人直译为“罗刹”,看过《鹿鼎记》的朋友应该熟悉。但到清朝时期,满洲统治者大多数是从熟悉情况的蒙古人口中了解到俄国情况的。用蒙语拼读俄文“ROCCIA”时,很多人发不出“R”这个卷舌音。因此,蒙古人在“R”之前就加了一个字母“O”。蒙语的“OROCCIA”转译成汉语时,就成了“斡罗斯”和“鄂罗斯”。中俄雅克萨之战后,双方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此以后,清政府官方以条约文本为准,称俄国为“俄罗斯”,并沿用至今。

公元882年,罗斯人以基辅为核心,建立了基辅罗斯帝国,此时是中国的唐朝晚期。基辅罗斯鼎盛时期,占领了西起多瑙河平原,东至伏尔加河沿岸,北抵波罗的海,南达克里米亚的广阔区域。这一时期被称为基辅罗斯的“黄金时代”,同时罗斯人还从拜占庭帝国引入了东正教。

进入11世纪后,基辅罗斯逐渐衰落,内部的争权夺利使其四分五裂,内部有十八个公国相互争斗。其中一个公国叫做弗拉基米尔大公国,在其大公死后,又分裂成众多的小公国,其中就有一个公国叫莫斯科公国。

就在这种内部乱成一锅粥的节骨眼上,比当初匈奴人更狠辣的角色从东方杀过来了,蒙古人第二次西征开始了。在1240年,成吉思汗的孙子拔都率领大军攻破了基辅,基辅罗斯从此烟消云散。蒙古人在拔都大军征服的土地上建立起了钦察汗国,也称金帐汗国。莫斯科公国对金帐汗国表示了臣服,并接受册封,取得了代替蒙古人在这一广大地区收税的权利。

此后的两百年间,莫斯科公国不断发展壮大,对待金帐汗国从臣服纳贡逐渐走向桀骜不驯。1453年,奥斯曼帝国攻占君士坦丁堡,也就是今天土耳其的首都伊斯坦布尔,灭亡了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此时,以莫斯科为首的罗斯诸城邦成了东正教最后的支柱。1472年,流亡在欧洲的东罗马帝国索菲亚公主,嫁给了伊凡三世,这意味着莫斯科公国成为东罗马帝国的合法继承者,莫斯科也成为了罗斯诸城邦的首都。从那时直到今天,莫斯科都是全世界东正教的中心,俄罗斯人也自豪地认为,莫斯科是“第三罗马,永久的罗马”。成为了“全俄君主”的伊凡三世自然也不会再向金帐汗国进贡,并击退了对方的进攻。此后,式微且分裂的金帐汗国成了俄罗斯不断蚕食的目标。

(左)拜占庭帝国国徽,(右)俄罗斯联邦国徽

到了伊凡四世时期,俄罗斯的疆域逐渐跨过伏尔加河、乌拉尔山,进入西伯利亚地区。伊凡四世是一个英武强横的君主,他把国家打造成了一个君主集权制的强国,并在1547年加冕沙皇,从此俄罗斯进入沙皇俄国时期。

罗斯人从信奉东正教开始就称拜占庭的君主为沙皇,蒙古人统治时期,蒙古大汗也被称为沙皇。沙皇这个词来自拉丁语凯撒的俄语翻译,在清朝早期我们转译为察罕汗,意思是白人的可汗,后来翻译为沙皇,意思是大皇帝。

沙皇俄国的扩张在彼得一世在位时达到第一个高峰,他在大北方战争中击败瑞典王国,获得了波罗的海的入海口,并于1712年迁都圣彼得堡,此后两百年间,这里都是俄罗斯的文化、政治、经济中心。这里说明一下,圣彼得堡的名字来自耶稣的门徒圣彼得,和彼得大帝无关。在南边,沙俄陆续与奥斯曼土耳其和波斯作战,势力扩展到了里海一带。在东方,沙俄的扩张延续到了勘察加半岛和千岛群岛。

彼得大帝在位期间,在俄国强力推行西方化,学习欧洲的科技和文化,大力加强君主集权制,带领俄国进入了俄罗斯帝国时代。并巩固了农奴制度,对内不断地镇压农民起义。农奴制度是贯穿沙俄时代的特色,国家的绝大部分土地都是属于国王和各级贵族地主的,农民被束缚在地主的土地上,在土地、人身、司法上依附于地主,处于社会最底层,成为事实上的农奴。这其实是非常落后的一种生产关系,所以俄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也一直落后于西方。同时由于残酷的剥削,全国各地的农民暴动和起义也层出不穷,一年上百次起义很常见,甚至个别年份有上千次农民起义,但都能被俄国军方迅速剿灭。

这里有一个奇特的地方,俄国下层人民想要摆脱农奴的命运,有一个出路就是去当兵,当兵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回过头来镇压农奴。由于国家不断地扩张,对外战争连年不断,军队的政治地位也水涨船高。俄罗斯帝国每一任强势的君主,无不是牢牢掌握住了军队,才能坐稳皇位。同时这也要求每一位沙皇,在对外作战和对内镇压时,都要保证取得胜利,否则就会被桀骜不驯的军队反噬。

彼得大帝之后能够被称为大帝的是一位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在其统治期间,俄罗斯帝国向南、向西扩张,将今天的克里米亚、乌克兰、白俄罗斯、立陶宛和拉脱维亚在内的领土纳入囊中。参与俄普奥三次瓜分波兰,对土耳其作战取得了黑海沿岸地区。

这里说一下乌克兰。在基辅罗斯被蒙古人消灭后,这片黑土地长期处于权力真空,成了三不管的地带。蒙古、波兰、立陶宛、俄罗斯的势力长期在此相爱相杀,而且波兰王国还强迫当地人改信天主教,这令当地居民苦不堪言。于是一部分游牧民组织起来反抗压迫,他们被称为哥萨克人,并逐渐成长为一支强大的地方武装力量,建立了哥萨克酋长国。现代乌克兰人给哥萨克人冠以“民族独立先驱者”的称号。由于自身力量不足以对抗波兰,1654年,哥萨克首领与沙皇签订了《佩列斯拉夫条约》,乌克兰加入莫斯科公国效忠俄罗斯沙皇,此后300多年乌克兰的文化逐渐和俄罗斯统一。但是,受波兰影响,西乌克兰地区的天主教信仰保留并传承至今。1764年,哥萨克国与酋长职位皆遭叶卡捷琳娜二世废除,乌克兰被俄罗斯帝国完全吞并。

还要再说说克里米亚。当初金帐汗国分裂后,克里米亚汗国就独立出来了。这个小汗国也非常强悍,经常出兵四处劫掠,曾经攻陷过莫斯科。沙俄很头疼,不得已修建了克里米亚长城防御侵袭。到了叶卡捷琳娜二世时期,俄国出兵克里米亚,1783年克里米亚成为俄国领土。

关于克里米亚问题,普京曾说“克里米亚处于俄罗斯的疆界之外,是令人愤慨的历史不公”,这话的逻辑从何而来呢?从1783年克里米亚成为俄国领土开始,到1991年苏联解体,这208年的时间里,克里米亚都是俄国领土。而从小在乌克兰长大的赫鲁晓夫在1954年把克里米亚划归乌克兰管理,到2014年克里米亚全民公投加入俄罗斯联邦,只有60年的时间。如果从1991年乌克兰真正成为独立国家算起,克里米亚算作乌克兰领土则只有23年时间。俄国人自然认为,克里米亚更应该属于俄罗斯。

由上可知,叶卡捷琳娜二世期间,是俄罗斯帝国的急速扩张阶段。国家的快速扩张加剧了对底层劳苦大众的剥削,继而导致了普加乔夫起义的爆发,这是一场覆盖沙俄广大地区,超过10万农奴参与的农民大起义。对起义的镇压又使得农奴制进一步被强化。

叶卡捷琳娜二世来自普鲁士的贵族家庭,其实长期以来,沙皇的皇后都是从德意志地区的各个公国中选取的,所以统治俄罗斯人的沙皇从血统上看更像个日耳曼人,历任沙皇也都精通德语。

由于沙俄的势力已经扩张至欧洲腹地,便开始深度参与欧洲事务,并不可避免地与欧洲霸主拿破仑对决。最终俄国依靠焦土政策令拿破仑惨败,俄国军队一路反推到巴黎,当时的沙皇亚历山大一世被称为欧洲的救世主。但在对外作战中,一些年轻贵族军官看到巴黎的繁华,受到民主思潮的影响,认识到了俄国制度的反动与落后。1825年12月青年军官们发动了俄国历史上第一次试图推翻沙皇专制制度的武装起义,最后被镇压被流放,故名“十二月党人”。

镇压的十二月党人起义的沙皇是尼古拉一世,为了加强对自由思想和革命运动的镇压,他专门成立了秘密警察第三厅,这是个类似明朝锦衣卫的机构。写出了《罪与罚》的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就因为牵涉反对沙皇的革命活动而被抓捕判处死刑,后改为流放西伯利亚。伟大诗人普希金也受到尼古拉一世的密切关注,对他一边恭维拉拢,一边监视跟踪。

击败拿破仑令俄国的声势一度如日中天,但这引起了英国的高度警惕。为了保持欧洲大陆的均势,英国联合此前的宿敌法国,支持奥斯曼土耳其与俄国开战。在克里米亚战争中,俄国军队败给了英法和土耳其联军,付出了五十万士兵伤亡的惨重代价。据传闻,在前线败局已定的情况下,尼古拉一世传位于亚历山大二世,自己服毒自尽。

亚历山大二世上位后迅速与各国签订合约,结束了克里米亚战争。沙俄开始转向东方扩张。正是这位沙皇在位期间,中俄签订了多项不平等条约,沙俄夺取了中国15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左宗棠收复新疆也是在此期间。俄国还和美国签订条约,把阿拉斯加卖给了美国。

亚历山大二世看到俄国的工业水平和政治体制落后于欧洲各国的现实,开始在国内推行一系列改革。最重要的就是他下诏废除农奴制,但比较奇特的是,他给予农奴政治上的人身自由,但又规定土地都是地主所有的,农民要赎买土地才能耕种。这其实是两边讨好两边却都给得罪了。农民自由了,但没有经济来源,就没钱赎买土地;地主拥有土地,但随意驱使的农奴没有了,变成了雇主和雇农的关系。俄国社会反而变得暗流涌动,更加混乱不堪,最终亚历山大二世被激进的革命分子刺杀身亡。

接下来,亚历山大三世登基了,他可能是被残酷的政治斗争和接连不断的刺杀吓坏了,常年住在圣彼得堡郊外的行宫,很少亲自处理政务,而是把国事交给智囊班子或者地方大臣处理,自己只是对最终处理方案给出意见,颇有点无为而治的意思,国家也很少对外用兵,他在位13年,竟是俄罗斯帝国难得的繁荣发展时期。但这种繁荣主要体现在工业建设和经济发展当中,前期的很多政治改革措施几乎全部停滞,这加速了社会的阶级对立,使得俄国社会走向暴力革命和内战已然不可避免。

亚历山大三世去世前,东西长达9000多公里的西伯利亚铁路已经开始修建,日本在甲午战争之后也迅速膨胀起来,日俄双方在远东的矛盾冲突越来越激烈,日俄战争终于在西伯利亚铁路完工通车之前爆发。

纵观历史,俄罗斯的扩张史就是战争史,从东到西,从南到北,从瑞典到土耳其,从中国、日本到英法德等许多国家,全都打了一遍。联合国五常中,从未和俄国在正面战场进行交战的国家居然是:美国!我只能说,世界真奇妙。

俄国输掉了日俄战争,也丢掉了帝国在远东的利益。此时的沙皇是尼古拉二世,他也是沙俄的末代皇帝。前面说过,在俄国,只要作战不力,沙皇就会面临危机。由于日俄战争的失败,俄国爆发1905革命,尼古拉二世被迫宣布实施君主立宪制。但他没有吸取教训,又在1914年不顾民怨,下令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导致1917年俄国先后爆发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前者使其退位,后者使其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