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常识>

秋风起,膏蟹肥!螃蟹乱吃很伤人,记住这“5不吃”

时间:2024-12-31 10:25:26



秋风起,膏蟹肥。金秋时节,最肥美的海鲜,怎能少得了螃蟹。无论是淡水的大闸蟹还是海生的花蟹、膏蟹等都是膏黄肉厚的时候。


从中医角度来讲,螃蟹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


中医认为,螃蟹性寒,味咸,归肝、胃经,具有清热、散瘀和消肿解毒的作用,主要用于治疗湿热黄疸;筋骨损伤,产后瘀滞腹痛等症,同时还可以用在痈肿疔毒、漆毒等。



螃蟹味咸,咸味为五味之首。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咸软”的说法,金代张元素把“咸软”的功效解释为“咸能软坚”。因此,大多咸味的中药都具有软坚散结的作用,古代医书就有记载将螃蟹捣烂外敷患处,以散瘀和消肿


而作为食材,螃蟹是一种蛋白质丰富的水产类食材,其中100克蟹肉中含有14克蛋白质、2.6克脂肪,其中钙含量达141毫克、磷含量191毫克。因此,适当食用螃蟹,可以为人体补充丰富的蛋白质、钙和磷等微量元素,增强人体体质。


根据古代医书的记载,蟹爪的功效与蟹壳和蟹肉稍有不同,蟹爪有破血、消积、堕胎的作用。因此,可用于产后瘀积腹痛、产难催生等。


怎样吃蟹最合适?


●食量:一次2只以内

成年人每次的食用量保持在2只以内,孩子适当减量更为合适。


●最佳烹饪方法:蒸

吃蟹以清蒸最为鲜美,口味及营养最佳。


●必备调料:生姜和醋

姜丝能驱寒除腥,保护胃黏膜,蟹醋不仅能杀菌,还能提升鲜度,让蟹味更加鲜美。


● 吃蟹饮料:暖酒

黄酒活血暖胃,不仅可以提升蟹肉的鲜味,还可去除螃蟹的腥味,历来被认为是吃螃蟹的最佳搭配。


螃蟹“5不吃”


不要吃太多


螃蟹具补骨髓、利肢节、续绝伤、养筋活血之功,有滋补作用。不容忽视的是,其性寒凉,只可补阴滋液,极易伤中败阳。


《本草求真》载“螃蟹一物,最属阴寒”。平素喜热畏寒、肚腹易痛,大便溏薄,体质阳虚者不宜食用。即使阳气壮实之人,亦不宜贪恋美味,过食令人伤脾吐泻。


李时珍云:“饕嗜者乃顿食十许枚,兼以荤膻杂进,腹痛吐利,亦所必致。”


建议一般一餐食一到两枚,一周食蟹三次以内为宜。


为中和螃蟹寒性,食用时可配伍调味品,如:如生姜可暖胃散寒、解鱼蟹毒,食蟹时可蘸生姜汁;或在蒸煮时切姜丝并配少许紫苏叶,不仅味添鲜美,又可理气宽中,避免阴寒碍胃,腹满䐜胀之弊。


孕妇不吃螃蟹


中医认为,螃蟹善散,主活血通经,破结消瘀。尤其蟹爪散血尤速,专主破血堕胎,催生下产。难产及胎死腹中,胞衣不下及产后恶露不净多用之,故孕妇禁食蟹爪。


妊娠禁用药中明文规定,蟹爪为怀娠所禁,犯之易致胎动不安,先兆流产。


还应当注意的是,不仅蟹爪禁服,蟹肉孕妇亦当慎食。因为,如果买到的螃蟹不新鲜,或者吃了没煮熟的螃蟹,也可能会引起细菌、病毒感染,会对胎儿产生影响。


过敏者不吃


螃蟹善动不居,象“风”善行数变,为名副其实的“发物”,食之易诱发风疾与过敏反应。


小儿为纯阳之体,本易动风,故患有抽动障碍、多动症、癫痫病及易高热抽风的儿童均应慎食螃蟹。


依此类推,帕金森、高血压患者亦应慎食。



螃蟹不与柿子同吃


霜降后,也是新鲜柿子大量上市的时节。《本草衍义》载:“柿同蟹食,令人腹痛作泻,二物俱寒也。”


螃蟹属阴寒之物,柿子气亦寒,八九月乃熟,金秋结实,性主收涩,可敛肺止咳、涩肠止泻。柿子与蟹同食,则将阴寒之气涩于体内,两阴相合,其寒愈甚,阳气受伤,导致腹痛泄利之疾生。长此以往,寒气聚集不得散,天寒地冻则血脉凝泣,荣血瘀滞,衃血自生,阻碍经脉,气聚则成形,血聚则成癥,癥瘕积聚则引发诸多疾患。


现代科学研究显示,柿子与茶中均富含鞣酸,鞣酸可使蟹肉中蛋白质凝固,凝固的蛋白质沉积于肠道,不易排泄,经长期发酵,腐败变质产生毒素,从而导致吐利交作。


所以,食蟹的同时不宜饮茶或食用柿子,以避免腹痛泄利之苦。


生蟹、隔夜蟹不吃


生蟹中含大量致病菌与寄生虫,食之易引发虫毒感染导致胸痛咳血。


死蟹及隔夜蟹亦禁食,因蟹中富含组氨酸,死蟹及隔夜蟹中组氨酸被分解成组胺,可诱发过敏反应。且随着螃蟹死亡时间延长,组胺及毒素积累增多,食之极易中毒。


对组胺过敏的人若不慎服用,可能在10分钟~3小时内出现症状,如脸颊泛红,胸部以及全身皮肤潮红和眼结膜充血,还有头痛、头晕、胸闷、全身乏力和烦躁等,应及时就医。


螃蟹下锅前要洗干净并彻底蒸熟,在100℃的高温下持续蒸煮20~30分钟。


此外,如果不慎被螃蟹夹伤,要立即用水冲洗伤口,并用碘伏消毒,如果伤口红肿不消、流血不止,应及时去医院处理。